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0篇
  免费   956篇
  国内免费   1374篇
测绘学   536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2530篇
海洋学   65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59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2 毫秒
41.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与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的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与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重力点的重合情况,详细讨论了确定两网关系的方法:间接平差法、常数转换法和多项式拟合转换法,并给出了两网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42.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43.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4.
0515台风"卡努"影响浙江的强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欣欣  吕静  沈翊 《海洋预报》2006,23(4):13-20
本文对0515台风“卡努”登陆浙江后,强度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对影响浙江沿海海面及沿海地区的外围风速远强于近风暴中心风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对流层中下层急流的动量下传、高空较强的下沉气流和台风外围气压梯度力迅猛增大的共同作用,是造成本次风暴外围风速远强于近风暴中心风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全站仪是由电子经纬仪与光电测距仪组合的仪器,是集自动测距、测角、计算、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于一体的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三维坐标测量与定位系统,是一种当今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数字化测图的电子测量仪器,是现代测绘行业最主要、最普通的测绘仪器,仪器的维护和供电系统的保养,已经成为测绘生产单位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46.
对引发赤潮的3株硅藻——1株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ia pungens)和2株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5.8Sr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硅藻门10株赤潮藻(7株从GenBank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的ITS和5.8SrDNA的长度为693bp,SK-1(分离自东海赤潮暴发区)测序得到715bp,除ITS和5.8SrDNA外,还包含部分18SrDNA和28SrDNA;SK-2(分离自青岛养殖场)的ITS和5.8SrDNA的长度为331bp,尖刺拟菱形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2株尖刺拟菱形藻相似程度最高,为100%,与该属的多列拟菱形藻相似程度稍低,为82.9%.SK-2的ITS序列与SK-1的相似程度很低,只有51%,但与拟中肋骨条藻的ITS序列相似程度高,为95.5%.SK-1的ITS序列与拟中肋骨条藻的相似程度也低,为56.7%.系统进化树反映的结果与相似性反映的结果一致.研究的该株尖刺拟菱形藻从根据ITS序列研究的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看是一致的;SK-2可能属于拟中肋骨条藻;SK-1比较特殊,有待于用其他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47.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 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Monthly collected water samples from two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Xiamen Harbor in one whole year were analysed for crude oil and diesel oil degradation by nature microbe flor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gradation rates of the two stations is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type, temperature, oil degradation bacteria coun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eason. The degradation velocity of diesel and crude oil in seawater is influenced by microbial degradation time. The calculated degradation velocity of crude oil and diesel oil by natural microbe flora in Xiamen Harbor sea areas based on the measured degradation rates were 0.02-0.19g/d·m2and0.004-0.61 g/d·m2 respectively. This provides, to a certain extent,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oil pollutant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the described sea areas.  相似文献   
49.
西门岛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74.26g/m2和340个/m2,软体动物和其它类动物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和39%,它们的栖息密度分别占动物总栖息密度的66%和30%。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特征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在中潮区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高达84.33g/m2和304个/m2。该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红树林主分布区(中潮区)底内群落结构较低潮区简单、生物量高、物种多样性低,而无红树林的低潮区则与之相反,生物量低、种间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多样性指数低潮区(2.44)>中潮区(1.21)>高潮区(1.0);均匀度指数为0.30~0.73,中潮区为最低。  相似文献   
50.
采用硫酸铵分部沉淀与凝胶过滤的方法,进行藓羽藻Rubisco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藓羽藻Rubisco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呈两条清晰条带,分别为Rubisco大亚基与小亚基;与菠菜相比,藓羽藻Rubisco大亚基分子量与菠菜基本相同,而小亚基较之稍大一些。藓羽藻Rubisco活力测定结果表明,Rubisco分离过程中用硫酸铵分部沉淀后活力降低许多,分离后活力有所上升,但仍比粗提液活力弱;在Rubisco活力测定过程中,藓羽藻Rubisco的活化温度与其它物种Rubisco活化的温度不同,在低温下活化效果较好。这些结果说明Rubisco的酶活力受硫酸铵的影响而且藓羽藻Rubisco相对陆地高等植物结构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